7月上旬島城迎來雨季。近期,本臺輿論監督熱線接到多起市民反映,雨季將至,自家的房屋漏雨問題卻遲遲難解決,有的問題甚至拖了近十年。而這些問題的出現,都是由于此前實施的政府項目施工不夠精細、事后又未能及時解決造成的,最終把小漏雨拖成了大痼疾。
敦化路48號樓下商戶郭先生配其今年7月7日手機拍攝視頻:今天這個雨下大了以后,就開始漏得非常厲害,門口這個位置滴水滴的,進門都沒法進,吧臺里邊也開始往外淌水了。
這是7月7日降雨后,郭先生所開美發店中的景象。窗臺和地面上的水,是從門頭與墻體接縫處漏下來的雨水,去年6月,敦化路48號樓下的沿街商戶完成門頭統一美化改造,此后,漏雨就成了困擾郭先生的問題。維修人員幾次上門,問題始終沒解決。
敦化路48號樓下商戶郭先生:統一門頭以后,下了一場雨就開始漏水了,維修也過來維修了,維修完了還是漏。城管過來給了一個方案,從下邊做了一個水槽,結果還不管用,然后我們又打電話再就沒有下文了。
和郭先生有同樣煩惱的,不在少數。敦化路48號樓下共有22家商戶,其中有15家向記者表示,在去年統一美化改造后出現門頭漏雨,至今仍未解決。
敦化路48號樓下商戶陳女士:(7日)早上10點的時候下了大雨,(門頭)縫里面全是漏的水,都跑到店里面來了,(地上)鋪了一個紙殼,都濕透了,之前我們沒有換門頭的時候,都不會有水下來的。
一年來,雖然幾經維修,敦化路48號樓下部分商戶的門頭漏雨“后遺癥”依然存在,而在伏龍山7號居民小區,漏雨問題已經存在近10年之久,承諾的維修卻遲遲未見行動。
伏龍山7號小區居民莊先生:(樓頂的)瓦掀了以后,雨漏下來,墻發霉,原先我的孫女在這睡,我把她趕走了,我說你快別在這睡了,別跟著爺爺奶奶,回你自己家吧。
6月23號上午,在小區7號樓住戶莊先生家,記者看到,臥室北墻上漏雨后發霉的痕跡清晰可見。隔壁住戶的情況更為嚴重,客廳、臥室的屋頂和墻壁,都由原來的白色變成了灰色。隨后,記者又走訪了4號樓和7號樓其他幾家住戶,都看到了同樣的情況。居民們說,房子變成這樣是政府工程的“后遺癥”。2010到2011年間,相關部門對小區的違建集中拆除并更換屋頂蓋瓦,在此過程中,樓頂防水層被破壞,小區7棟樓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漏雨,另外,新換的蓋瓦又不夠牢固,尤其是地勢最高的4號樓和7號樓,瓦片多次被風吹落,威脅公共安全。
伏龍山7號小區居民李先生:2010年維護完了以后,就出現了這種狀況,你看這一片瓦掉下來多少,如果有過路的行人和孩子從這走,砸上就可能要人命的。
伏龍山7號小區居民王先生:過去這個舊瓦安裝的時候,全都用銅絲,這里穿上眼,把銅絲固定在木頭架上,現在這些新瓦就直接這樣扣上的。你像前邊(屋頂),一刮風瓦全都掀起來了。
漏雨掉瓦的后遺癥存在近十年,也讓小區居民擔心了近十年。居民們通過各種渠道連年反映,其中,去年7月24日,市南區包周上線《行風在線》時,小區居民李女士再次反映這一情況,節目中給出了肯定的答復。
市南區副區長劉存東:當時叫“平改坡”,應該是市直的相關部門做的,但是不要緊,你反映的這個問題,線下我們到現場去看一下,因為好事要做好,爭取能把這個問題做一個比較徹底地解決。
節目之后,市南區相關負責人到過現場,但此后情況并沒有改變。今年5月7日的《行風在線》節目中,李女士再次留言,也再次得到了肯定的答復。
市南區副區長劉存東:已經列入預算了,現在正在做前期的一些設計、論證,有個別的違章建筑現在進入程序,需要先拆掉,然后屋頂再進行整個整治。
承諾在前,小區居民充滿期待,又心懷疑慮,畢竟這個關乎大家每一天生活的問題,一再承諾被解決,卻拖了近十年。
伏龍山7號小區居民李女士:多少年了,連年地反映,就是不見行動。2019年(市南區)上《行風在線》之前,街道辦事處就來電話了,說《行風在線》就不要再打電話了,不要反映這個事了,就是他們準備干,這幾月份了,到現在也沒見著行動,具體的實施時間見不到承諾。
本臺短評:別讓責任失守成為民生工程的“攔路虎”
旨在改善居民生活、提升城市品質的政府工程,不但頻頻產生漏雨“后遺癥”,而且遲遲沒有解決,個別問題甚至拖了已近十年。在這背后,相關部門的責任心是不是也出現漏洞了呢?當前,“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”主題教育正在進行,“為民服務解難題”是本次主題教育的具體目標之一。一枝一葉總關情,一點一滴見初心,只有著力解決群眾的操心事、煩心事,才能以為民謀利、為民盡責的實際成效取信于民!